联合社成立联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及联合社岗位专家。联合社专家委员会:聘请我国著名三七专家崔秀明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国内知名专家担任专家委员会委员。专家委员会负责三七生产技术问题攻关研究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负责制定绿色标准、指导相关认证、筹办一年一度的文山三七产业发展高端论坛、指导制定联合社发展规划等。联合社岗位专家:负责三七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及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负责绿色基地建设的技术指导、相关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可追溯体系建立、互联网技术等。
中国药科大学博士、中国中药科学院博士后、师从黄璐琦院士。原文山三七研究院院长、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现任民建昆明理工大学主委,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三七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博导, 中国中药协会人参属植物研究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医药标准化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中药现代化重点专项评审专家、云南省打造绿色品牌中药材专家组副组长、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TC249专家,昆明理工大学三七研究与开发省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著名三七专家。长期从事三七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省级科技项目30余项;主持制定ISO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2项、省级地方标准17项;在国内外发表三七论文150余篇;主编出版三七专著9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三等奖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先后获云南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剑桥大学博士,史丹福大学博士后;现任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中药研发中心主任、香港特区中药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中药标准科学委员会专家、香港中药认证委员会主席和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TC249专家.致力于从化学和分子水平研究中药材的地道性及中药大健康产品开发,主持科研课题100余项,制定香港中药材标准40余项,获发明专利40余项。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编,欧洲癌症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作为主编、副主编等出版专研究学会(ECRA) 会员、出版专著14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
教授、博导,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原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专家评议组成员,国家新药审评专家,国家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药学学报等10多个杂志的编委;农工党江苏省委副主任委员。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863、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30多项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SCI收录40多篇。已培养博士36名,硕士生30名
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1993年7月毕业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云南省分会理事,云南省中药材种植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种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打造绿色品牌中药材专家组成员、云南省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中药饮片专项评审专家,主持完成云南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及升级项目多项。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50多篇,编写本科生教材1本。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现代农业工程学院院长。 2004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美国佛蒙特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农机学会农机维修分会副主任委员,《农机使用与维修》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分会理事。主要从事三七机械化研究开发及农产品加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维修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和完成三七机械化等省部级课题8项,主编著作教材2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批专利4项。
文山学院三七学院党总支书记兼文山三七研究院党支部书记,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三七规范化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2015年获“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2012年获得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证书,2010年获得“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证书。主持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参与完成国家、省、州各级科研项目5项。在国家或省级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出版三七专著4部;获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州科技进步奖17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项。2005年获省政府特殊津贴。
文山学院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获工程硕士学位。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现任文山学院三七学院副院长。一直从事新产品研发及质量标准研究等工作,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文山州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5项,文山州技术创新人才奖一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7篇。主持参与了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得8个国产保健食品批文;研究开发三七系列牙膏多款,其中5款产品已上市销售;获5项专利受权;主持制订省级中药饮片标准4项,参与制订中药标准1项。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三七资源抗病基因的克隆、功能分析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省级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主编专著2部。三七病害研究岗位专家。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从事三七栽培及产地加工研究。主持国家、省级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2项,主编专著3部。三七营养及专用肥料开发岗位专家。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博士、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国际标准组织ISO/TC249注册专家;国家药监局化妆品审评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 近10篇,参加制定三七国际标准2项。起草国家药品标准有6个主要从事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主编专著2部。三七质量控制岗位专家。
昆明理工大学博士、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访问学者,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从事三七生理机制研究,是植物中首个褪黑素受体发现者。主持国家、省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15.2;获发明专利2项。三七栽培生理基础研究及绿色农药开发岗位专家。
浙江大学化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际标准ISO专家组成员。从事三七研究开发多年,主持国家、省级项目多项,制定三七标准2项、主编专著2部。三七化学研究及食品新产品开发岗位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三七标准制定及药理研究,国际标准ISO专家组成员,云南首批云岭青年人才获得者,主持国家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重大项目1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1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余篇。三七生物活性研究及国际标准研究岗位专家。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三七产品开发,承担国家基金及云南省级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余篇,制定三七标准4项、主编三七专著1部。三七非药用部位研究及产品开发岗位专家。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机械精密播种科研工作,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加云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2项。发表论文2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三七发明专利5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2件。研发出2BQ-15三七精密播种机等装备,三七机械化研究开发岗位专家。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三七内生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共6项;发表文章40余篇;获发明2项;主编或参编专著4部。三七生物转化及其产品开发岗位专家。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三七资源保护及新品种选育,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第一作者或参与者在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 19 篇,三七新品种选育岗位专家。